當前位置: 九九免費小說 穿越時空 奮鬥在新明朝 六百二十一章 批示的奧妙

《奮鬥在新明朝》 六百二十一章 批示的奧妙

工部胡尚書早就想致仕了,只是朝廷一直沒有合適人選接任,天子心目中的接班人秦侍郎資歷還不夠,所以他才一直拖著當這個尚書。因而他心裡本不想惹麻煩,今日天子給了“批示”,他也就順手接下了。至於其中門道,想歸想但不願公然頂撞天子。

之所以讓羣臣詫異,同時拿著“批示”的胡尚書暗暗猶疑,實在是因爲在報紙上批示並下發這種事太史無前例。

在國朝按照規矩,百佐理諸事,天子垂拱而治,百與天子之間的政務聯繫方式是奏章與批答,閣與司禮監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爲這個程序背書的。這樣纔是一整套被文視爲“合法”的程序。

天子對奏章的做批答,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到,其中有一個答字,其實是很被的。沒有進奏,就沒有回答,也就是說,先有吏軍民上書,後面纔有天子批答,正所謂垂拱而治也。

另一方面,天子隨意就政務下發詔令給外朝中旨,被視爲命,要遭到文臣抵制的。至於胳膊能不能扭過大,那就看雙方的本事了,有時能扭過有時不能扭過。

當然現實裡確實也有天子主用手詔宣示聖意,但前提是手詔要先發到閣,由閣簽署並重新草詔後,再次以奏疏形式上奏給天子,然後批答了纔算生效與合法。

這些奏疏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子的話語權。比如有些事,假如能做到全文臣都裝聾作啞、視而不見,那麼天子即便使盡渾解數,只怕也難以發出一道合乎自己心意的聖旨。

爲什麼在國朝,司禮監、廠、衛這些法外勢力飽詬病卻能經久不衰?那是因爲歷代天子需要這樣的左膀右臂來實現自己的意志。不然在制度和輿論上要到很大約束。

現在天子給工部尚書胡大人的這個東西。既不是普通的聖諭批答,也不同於一般手詔,聽天子自己起了個名字做“批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就了讓胡尚書發愁的事

老尚書忽然想到天子方纔說過的一句話,立刻心頭雪亮了。記起天子說了“要正確對待輿論”,這話很耳。仔細想去卻是昨天李佑反覆強調的!

當即他可以斷定,“批示”這種坑人得東西一定也是李佑的主意,也只有李佑纔想得出這種另闢蹊徑的主意!

胡老尚書沒有猜錯,這個主意確實源自於李佑,而李佑則源自於上輩子記憶。雖然以他的短淺見識,一直參不“領導批示”四個字的原理,但他很清楚,這是很奧妙的法門,值得讓天子學習的。

批示不同於批答。可以管用,也可以不管用;可以想讓它管用,也可以不想它他管用;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

而且該管用時。批示對象若沒當回事,那就慘了;不該管用時。批示對象卻真當回事了,那就更慘。

總而言之,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這種功法再配合有心人制造的“民意”、以及報紙這個平臺,在標榜言路暢通不可侵犯的大明朝廷裡,算是打破奏疏批答系另造了一個輿論生態圈,太有利於天子反制羣臣了。

只要在位的天子不是蠢貨,都會欣然學之的。故而昨日歸德長公主聽到這個想法後,興地用“天才”來稱讚夫。

胡尚書心裡在考慮,別人心裡也在琢磨。雖然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代表著禮法程序,須知風起於青萍之末,故而羣臣皆不敢疏忽。

從權力倫理角度而言,這“批示”來源於報紙民,並非那發源自天子心私慾的手詔,臣屬想要抵制和反駁都很不合時宜,法理上也不充分。天子之下都是臣民,沒有大臣敢公然說臣不是民,那是造反。如果將呈送在天子眼前的報紙當做另一種形式的上疏,也未嘗不可。

若只是如此簡單就好了,殿中大臣無不是久歷宦海的人,很多人深考慮的其實是君臣權博弈方面的問題。

這《明理報》明顯是現有制之外的事,上面可以說自由得很,什麼容都有,連“豔婦橫陳”這種東西都出現了。那天子拿著報紙做批示,打著民意的幌子,同樣也自由得很。

報紙畢竟不是奏章,天子可以想批示就批示,不想批示就不想批示,看重的地方就批示,不關心的地方就無視。在這種局面下,而羣臣若要隨著天子的批示而,那麼豈不相當於天子在輿論和政務中重新掌握了很大的主導權?

對羣臣而言,民意放在上須得重視幾分,其實可以不用太當回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不能不把天子當回事。

有過地方經歷的朝臣如石祭酒這樣的,此時突然想起一個詞——裹挾民意。

在地方做過的都清楚,常常會見到縉紳大戶依仗本土勢力來綁架民意要挾府。而目前天子的這種打著聽取民意旗號下發的批示,就十足十的像是裹挾民意的做派!

堂堂一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裹挾民意給大臣下批示,聽起來很好笑…衆臣覺這簡直就是拿著當令箭,一時間卻想不到什麼好法子應對。

單獨是君上,可以圍攏之,單獨是民意,可以無視之,但君上加民意組合起來呢?只怕就不像以前那般好對付了。

其實羣臣這點心思,說白了都是私心雜念,不好宣之於口,總不能公然跳出來說,天子你重視民意是不對的,你就是爲了打吾輩話語權。所以半晌過去,仍沒有人主出頭,畢竟不是生死存亡之事。

“退朝!”正當袞袞諸公還在左思右想時,聽見監高聲喝道,天子起離開了殿中。

羣臣退出文華殿,不免頭接耳議論今日“批示”之事。有人對胡尚書苦笑道:“大司空!這回你可頭痛了。京師街道乃多年痼疾,絕非一夕之功,誰能一時半刻就辦得滿意。”

胡尚書嘆道:“李僉憲誤我!”

“是極,若非李僉憲辦報,焉有今日之事。”旁人隨口附和道。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