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方叔統帥的兵馬去掃長江中游的楚人勢力,可以想見,要將整個江北的楚人一掃而空。
如此一來,哪怕還有楚人逃到江南去也都無足輕重了。因為現在的江南還是一片蠻荒,失去了江北的繁華地帶,楚人就真的只能做楚蠻了。
這個計劃宏大而冒險!一旦功,差不多能夠徹底解決楚人的威脅。
但是同樣的,一旦失誤,宣王那一路人馬也將非常危險。
畢竟翻越秦嶺群山,在群山河谷當中穿行,攻打楚都還是十分危險的事,一旦戰敗尤其如此。到時候說不定連宣王自己也都要折進去。
雖然鄭小明和周室的群臣紛紛勸諫宣王不要親犯險,派一員大將統帥這路兵馬也一樣。
但是宣王卻是不聽勸告,一意孤行,親自統領了這一路人馬,從漢中順流而下直丹。
不顧幸好宣王也沒有真正失心瘋,到最終只是坐鎮褒國,沒有親自坐船,沿著漢水順流而下。
畢竟以這個時代的船只技,做這種事太過危險,簡直是聽天由命。
這讓楚王只能派出元老重將沿著漢水上游布防,并且利用舟師和周人的舟師進行水戰。
周王麾下本雖然沒有舟師,但是他褒國這些國家卻有。雙方沿著漢水河谷殺的難解難分。
而這個時候,鄭小明也沒有閑著,他手下的水軍正在漢水之上和楚國令尹若敖氏所率領的舟師展開一場大戰。
沒錯,這幾年鄭小明也沒有閑著,一邊筑城之余,一邊也在發展舟師。
尤其是漢諸姬的一些國家原本就沿著漢水分布,這麼多年下來,多也有些造船技,有些習慣水的士兵。
而鄭小明就讓匠人改進了造船,讓船只變得更加堅固請便。
此刻雙方舟師進行決戰,開起來就像是劃龍舟比賽。
因為雙方的舟師都是那種由眾多水手劃槳的船只,而不是依靠風帆作為力。
此時,雙方的戰斗看起來就有些像是同時代地中海周邊城邦的海戰。
雙方都是船只湊近了,互相用刀劍廝殺。
但是一開始,楚人的舟師就落了下風。
因為鄭國的船上居然都裝了撞角,水戰的時候,居然接著高速的沖擊力直接撞擊楚人的船只!
這個時代,楚人是水上霸主,沒有人能夠和他們在水上爭雄。
雖然船只撞擊也是水戰常用手段,但是畢竟沒有經歷過真正大規模的水戰,沒有裝備撞角之類的武。
這個時代能夠做撞角的只有青銅,楚人顯然沒有想過用昂貴的青銅來做撞角這種奢侈的事。
畢竟楚人雖然控制了銅綠山等礦脈,但是他們現在的青銅冶煉,鑄造等技還是要差了中原諸國一點。
更不要說,鄭國士兵的火焰攻擊了。
利用油脂,或者桐樹油脂之類的制造而的火焰瓶,在水戰中發揮出巨大威力。
一個個陶土制的罐子被丟在楚人的船只上破裂開來,讓油脂灑的到都是。跟著就是丟上火把,在水面上制造出一個個巨大的燃燒的火堆。
雖然這種戰法非常危險,很容易波及到自己。
但是憑借撞角和火燒戰,擁有最強舟師,縱橫江上的楚人頓時遭遇慘敗。
就連那位令尹若敖氏的也在大火當中隨著船只一起被燒死!
不得不說這位若敖氏的斗比勇悍絕倫,親自率領一艘戰船沖在最前方,帶給了楚人舟師最大的勇氣。
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位若敖氏的斗比(若敖氏分為斗氏和氏兩個支系)也第一遭遇打擊,他乘坐的船只被十多個火罐給砸中,最終連人帶船一起喪火海。
剛剛戰主將就已經陣亡,楚人舟師頓時大,接下來就被鄭國舟船的沖撞,和火攻給大敗,逃回去的不到一半兒。
而隨著水戰的獲勝,鄭國的陸上部隊,迅速的包圍了城。
這是一座楚人剛剛建筑不久的軍事重鎮,專門為了防,鉗制鄭小明的鄭國來的。
這座城池修建的頗為雄偉堅固,但是隨著楚人水師一敗,整個城就被包圍,頓時人心恐懼,沒有過多久,就投降了。
鄭國大軍渡江,攻下漢水對岸的筑,然后向著漢水上游的丹而去。
還沒有到達丹,就見到楚人的龐大船隊。
不過這并不是來和鄭國決戰的,而是楚國君臣逃向江南的船隊。
因為上游漢水河谷的阻擊很功,讓宣王統領的軍隊寸步難進。
但是隨著下游和鄭國舟師的決戰失敗,讓楚人大恐,覺著還是先撤退到江南去比較安全。
其實這些年里,隨著楚人的力量不斷往長江中下游發展,楚人的實力也在向著那個方向加強。
尤其是過不了幾十上百年后,楚人的都城將會從丹遷移到郢都去。
然而此時,這些倉惶撤退的楚國船隊遇到了鄭國水師,陷到了巨大的困境當中。
不過此時的楚國還在明顯的上升期,面對危險環境,自然有人而出。
一支船隊主向著鄭國舟師殺來,為楚王等人的撤退爭取時間。
雖然鄭國水師一番苦戰,擊敗了這支楚人的水師,但是也讓楚王君臣的大部隊登岸,向著彭城一代逃去。
這個彭城當然不是后來的那個彭城,乃是于深山當中的彭國,屬于楚國的附庸。
除此之外,這附近還有著庸、微、麇、钖、絞、均等國,都是很小的國家,或者說都是一些部落。
原本的歷史時空當中,幾十年后楚國會吞并這些小國,在此地建立郡縣。對了,楚國還是諸國當中第一個嘗試建立郡縣的國家。
最終,他們吞并了這些小國之后,建立了上庸郡。
鄭小明并沒有派兵去追擊楚王一行,而是帶人占領了丹之后,然后率領兵馬夾擊還在漢水河谷當中阻截宣王大軍的楚軍主力,迎接宣王的軍隊。
最終在一個半月后,宣王終于第一次親自踏楚國國都丹的宮殿當中。
與此同時,方叔率領的主力大軍,一路攻破了鄂地的楚人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