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師說完,李善愣了許久,反應過來后,猛地沉下臉:“不可。是孤的親妹妹,早年不慎走丟,已經在外面吃了許多苦,如今好容易才找回來,孤如何能讓去異族和親?”
“殿下!”太子妃出聲,顰眉勸道,“你當是妹妹,卻未必當你是兄長。一個兒家日在外面拋頭面、打打殺殺,像什麼樣子?盛元公主總是要嫁人的,留在東都只能招駙馬,嫁過去卻可以當王后,并不算辱沒份。太子如果真的心疼,可以在嫁妝上對盛元公主優待些。有財帛傍,日后兒子還能當吐蕃國王,也算的福氣。”
先前太子師沒有和太子妃過口風,太子妃并不知道師竟然抱著讓李朝歌去和親的念頭。剛才太子師說出來后,太子妃怔了一下,馬上覺得這個主意好極了。
自古以來殺皇后的皇帝數不勝數,卻沒見誰殺公主、長公主。只要李朝歌不摻和謀逆等大罪,這一生榮華富貴不在話下。天后強勢,在兒和兒媳中,太子妃不覺得天后會偏向兒媳。如果李朝歌留在東都,太子妃完全可以預見,日后即便登上后位,也要供著三尊大佛——天后、李朝歌、李常樂。
天后是婆婆,太子妃忍了,李常樂活潑可,不會給嫂嫂生事,太子妃也可以接,但李朝歌可不是個省油的燈。太子妃從沒見過李朝歌這樣的公主,打打殺殺,爭權奪利,完全沒有一個子的順。
何況,太子妃還在介意李朝歌踹盧三郎那一腳。盧三郎現在還躺在床上無法彈,郎中說肋骨斷了好幾條,恐怕需要休養很久。盧三郎服藥后,本來狀況轉好很多,但是昨日盧家傳來消息,說盧三郎不知怎麼癔癥了,在床上胡言語,還非說上。
郎中囑咐了盧三郎不能,但是盧三郎忍不住撓自己,一撓就停不下來,非得把皮抓的淋淋才肯干休。這樣一來,盧三郎好不容易接好的骨頭又錯位了。盧家沒辦法,只能用繩子將盧三郎捆起來,這樣盧三郎就不會抓傷自己。但是他渾劇卻不能撓,痛苦的大哭小,日夜不能寐。
太子妃聽到這些事,別提多麼糟心了。而罪魁禍首還風風地握著兵符,被各方勢力結。太子妃和太子抱怨,李善嘆息,讓忍。太子妃就不信皇帝天后不知道上宮發生了什麼,但是這夫妻倆誰都不吭聲,李朝歌連像樣的懲罰都沒有,依然意氣風發地行走在東都。
太子妃氣得好幾天沒睡著覺,今日聽到太子師的話,太子妃茅塞頓開,立馬覺得這是一條出路。李朝歌和東宮有利益沖突,和太子妃亦有私怨,若是讓李朝歌和親,對東宮而言利遠大于弊。
太子妃心里已經同意了,但是李善礙于兄妹誼,一時還轉不過彎來。太子妃循循勸道:“殿下,大義面前,豈容兒長?天后不斷打東宮,送走盛元公主,既可以折天后膀臂,又可以提醒天后勿要干政。盛元公主是殿下的妹妹,但是東宮這麼多人亦是殿下的屬臣。我們全幅家都系于殿下,若是殿下有毫閃失,所有人都得跟著家破人亡。到時候東宮不穩,政局,百姓流離失所,這才是真正的浩劫。為了江山社稷,犧牲一個公主又何妨?何況,我們并不是害,盛元公主遲早都要嫁人,嫁過去當王后又沒什麼不好。如果殿下實在過意不去,大可等日后贊普過世,接盛元公主回京榮養。”
太子師也在旁邊勸,把利益分析一條條擺在李善面前。李善就算依然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心底里也明白,送李朝歌和親,已大勢。
東宮臣子都是這樣想的。李善不是單打獨斗的桿太子,很多時候,他必須顧忌東宮人心。
李善想起許多年前,母親還是武昭儀的時候,在一個明的秋日生出一個小妹妹。那時候他們的況并不好,王皇后和蕭淑妃步步,王皇后聯合外朝一起給皇帝施。母親每日忙著不見人影,李善一個人待在殿里,趴在木床邊盯著那個妹妹看。
那時候,他真的很喜歡這個妹妹。后來母親給取名“朝歌”,李善問母親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母親說,這是殷商的都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以都城為名,愿以后如不落朝,昂步高歌,蒸蒸日上,富貴榮華。
李朝歌走丟后,李善還哭了很久。可是,年時的兄妹誼,怎麼抵得過歲月侵蝕、權力更替。在實打實的利益面前,那些親溫,委實不值一提。
·
仁壽殿,皇帝送走一波探病的臣子,頭疼地按住眉心。
吐蕃再一次提出和親了,而且,他們想求娶李朝歌。
飛天圖是李朝歌找回來的,上宮貓妖作,也是李朝歌一手解決。吐蕃人看到了李朝歌的神通,覺得李朝歌能文能武,將來必能當好一個王后,便了迎李朝歌回吐蕃的念頭。
皇帝對此唯有嗤笑。區區蠻夷之國,至今連政治系都不齊全,哪里來的臉面挑揀大唐公主?李朝歌確實能當好一個王后,但是,吐蕃贊普配嗎?
皇帝心里并不同意和親,要和親,也不會是他的兒。歷史上唯有弱國小國才會把帝國千金送到蠻人手中,大唐泱泱大國,封一個宗室給吐蕃都是抬舉,他們哪里配讓大唐下嫁真正的公主?
但是吐蕃未曾開化,打仗卻十分兇殘,東都如今正值要之際,沒工夫陪吐蕃耗。然而吐蕃口口聲聲要娶真公主,皇帝的三個兒中,大公主義安已經婚,李常樂和裴家定親,公主中只剩下李朝歌。皇帝想找借口推辭都不行,這件事就這樣僵持下來。
皇帝靠在塌上想外面的事,侍進來,輕聲道:“圣人,太子和太子師來了。”
皇帝聽到是太子,并沒有多想,說道:“傳他們進來吧。”
李善和太子師進門,給皇帝問好。皇帝在病榻上看著太子,不知為何,皇帝總覺得今日太子行禮的作得十分低,仿佛心里有愧一般。
皇帝奇怪,他問道:“前些日子聽天后說你不適,如今好些了嗎?”
李善垂著頭,說:“兒臣好多了,謝圣人關心。”
當猜忌的種子一旦種下,每一句話都會助長隔閡瘋長,原本細微的裂痕逐步變鴻。這本來是很尋常的一句話,放在往常,李善本不會注意。但是今天,李善忍不住想,天后在皇帝面前不斷重復太子弱,到底是何用意呢?
皇帝知道李善就是這個模樣,反反復復,一年到頭很利索的時候。皇帝問:“你今日和師前來,有什麼事嗎?”
皇帝問完,堂下陷微妙的寂靜。太子師看向李善,眼神中無聲催促。李善定了定神,開口說:“圣人,兒臣聽說,吐蕃又提出和親了。”
“是啊。”皇帝一提起這個就頭疼,他和太子抱怨道,“吐蕃咬著這件事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而且他們這些年學聰明了,知道宗室和皇不同,不像以前那麼好糊弄。若不然,朕封一個宗為公主,嫁往吐蕃亦無不可。但他們卻不肯,真是為難。”
李善停頓片刻,說:“大姐前段日子被天后賜婚,阿樂也和裴家定了婚約,公主中只剩盛元未有婚配。吐蕃大貢論這樣要求,或許另有其意。”
皇帝到底當了二十多年的天子,聽到這話,皇帝覺得不對,慢慢坐起來,看向李善:“太子,你這是何意?”
李善見話已經說開,不再兜圈子,他直起,雙手拜在前,說:“圣人,吐蕃侵擾我邊關久矣,劍南道年年開戰,每年不知道有多無辜的將士百姓喪命。邊疆流了太多的,如果能用和親換雙方四十余年和平,豈不是功德一件?”
皇帝看著太子,良久沒說話。用一個子的終生換兩國四十年和平,說得何其大義凜然,因為被犧牲的那個人不是他們自己。
皇帝說:“弱國才靠和親□□,漢初為了求存,不斷送公主給匈奴折辱,歷來為史書不恥。漢武強軍富武后,第一件事就是發誓再不送公主和親。大唐建國至今五十余年,早不再是風雨飄搖的新王朝,這種時候送公主去和親,豈不是教人恥笑。”
李善梗住,太子師見狀,接話道:“圣人,大國要有大國的氣度,我們并非像初漢一樣委曲求全,而是為了日后霸業。若是嫁去一個普通宗,那就只是一個普通王后了,日后扶持兒子上位恐怕都要靠大唐援助。但如果是盛元公主,況便截然不同。以盛元公主之能,去吐蕃后必然能收服民心,掌握軍權,等吐蕃贊普死后,大唐扶持著帶有盛元公主脈的孩子登基,盛元公主便能以輔政之名垂簾聽政,吐蕃軍政大權將盡歸盛元公主之手。到那時,吐蕃名為異邦,實際已為大唐控制,我們兩國才能真正親如一家,再無兵戈。更甚者,讓盛元公主握吐蕃兵權,大力推行漢家文化,有生之年將吐蕃并我大唐版圖亦非不可能之事。不費一兵一卒便可收服吐蕃,此乃垂名千秋之功績,圣人三思啊。”
太子師從利益出發,一條條給皇帝羅列和親的好。如果和親的是普通公主或宗,太子師這些話就是一個麗的藍圖,本無法實現。但如果那個人是李朝歌,這一切就并非妄想。
可是,皇帝想起李朝歌六歲走丟,去年才剛剛找回來。在民間流離失所,好不容易回宮,一轉眼卻要送去和親,未免太過殘忍。皇帝不為所,說:“盛元公主和普通公主不同,已經在民間吃了許多苦,回來的時候,朕曾允諾加倍補償。這才一年,就讓去和親,于于理都說不過去。此事不妥,還是作罷吧。”
“圣人。”太子師拱手,目懇切地看著皇帝,激昂道,“圣人就算不想要千秋功業,那當下之變,圣人總該考慮一二。臣知道圣人仁善,疼兒,不忍兒苦。但大唐基業來之不易,臣不得不做這個惡人,說一些逆耳之言。為人臣者,忠君之事,分君之憂,諫君之錯。君尊臣卑,臣雖然出謀劃策,但圣人不想收納吐蕃,臣亦不敢左右圣人決定。然東宮不穩卻威脅大唐傳承,臣就算喪命,也必須阻攔圣上。”
皇帝沒想到區區和親怎麼又扯到大唐傳承之上,皇帝問:“此話怎講?”
太子師深深拜了一拜,肅容道:“圣人信任妻,放權于天后,但如今尾大不掉,已經威脅東宮。圣人之下,政令皆出天后之手,民間只聞天后,何聞李唐?太子孝順,不忍忤逆母親,對天后一讓再讓,如今已被天后奪走實權。不止于此,天后還將軍給盛元公主,如果天后和盛元公主有什麼其他心思,太子該如何自保?”
皇帝的臉嚴肅下來,他不好,許多事無法親力親為,只能找人幫他。皇帝不放心給臣子,萬一養出權臣,以李善那個懦弱的子,如何抗爭?皇帝也不放心給宗親郡王,甚至連李懷都不能放心。
思來想去,皇帝只能選擇枕邊人。如果人分三六九等,天后無疑是一流人,到了機遇,馬上就握住并發揚大,等皇帝意識到的時候,天后權力已經膨脹到連皇帝都無法遏制。
但這終究是他的妻子,他孩子的母親,皇帝依然選擇信任天后,維持著他和天后的權力平衡。但皇帝能住天后,太子卻不能,后來李朝歌回來,皇帝想著制衡,便分了一部分權力給李朝歌。
如何制衡各方權力是一個帝王終研習的必修技,皇帝以為他將權力分散給各方,李善就能穩坐皇位。但是沒想到,皇帝分出去的權力太多,已經多到讓東宮無地立足。
皇帝捫心自問是為了太子好,可是,太子及太子背后的人,是否甘愿被削弱呢?皇帝默然,太子師依然慷慨陳詞,言辭鑿鑿道:“圣人,終究東宮才是一國之本。臣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如今天后只手遮天,您在世時,自然能制天后,但萬一陛下百年,天后再無阻攔,又有誰能限制?為了太子,為了江山穩固,為了大唐基業,請圣人快刀斬麻,將天后的左膀右臂折除。這不是安東宮的心,更是安天下臣民的心啊。”
說完,太子師深拜在地,長跪不起。李善暗暗嘆了口氣,也深深下拜:“請圣人三思。”
如今這已不是和親的問題,而是皇帝態度的問題。從去年以來,天后大力扶持李朝歌,李朝歌也對天后言聽計從,如臂指使。這兩人很明顯在東宮的生存空間,如果這時候皇帝同意將李朝歌嫁去吐蕃,那就是在向所有人表態,在天后和太子中,皇帝始終站在太子這一邊。
從始至終,這就是天后和太子的戰爭。李朝歌,鎮妖司,和親,都是筏子。
今日到裴紀安當值,他進殿時,侍說皇帝在和幾位相公說話,讓裴紀安去側殿等一等。裴紀安去側殿抄錄,相公出去后,裴紀安手里有字,便暫時沒,打算等寫完再去給皇帝請安。然而,只是片刻,外面又來人了。
裴紀安原本沒有當回事,可是漸漸的,他手里的作停了下來。
他聽到了太子和皇帝的對話。太子說,要送李朝歌去和親。
簡直荒謬,大唐嫡長公主,豈有和親的道理?裴紀安氣得不輕,但如今公主中只有李朝歌未曾定親,如果真要和親,李朝歌就是唯一的人選。
太子和太子師的話音越來越快,而皇帝卻逐漸沉默,像是被說了。裴紀安心里狠狠一咯噔,他靜靜瞥了眼外面的侍,見無人注意他,便悄然起,往殿外走去。
他要趕出宮,去提醒李朝歌。萬一皇帝這邊寫了圣旨,那就全完了。
裴紀安一直安安靜靜待在側殿,再加上是面孔,沒多人注意他。裴紀安離開仁壽殿,立刻加快腳步。長階上吹來一陣風,裴紀安袖鼓起,呼吸間盡是悶的水汽。
要下雨了。
夏日的雨說來就來,裴紀安出宮時長風浩,等他走到鎮妖司,豆大的雨點已經砸下來。鎮妖司的門衛見裴紀安孤前來,嚇了一跳,連忙撐著傘迎下來:“裴拾?下這麼大的雨,拾怎麼都沒帶傘?”